上观新闻 | 杨连星 董安平:李约瑟赴华考察后,直言这座城市“仿若巴黎”

发布时间:2025-02-17浏览次数:2310

  “中国的科学势必崛起”



  著名的科学史专家李约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出生于英国伦敦,上世纪40年代奔赴战火连绵的中国,“怀抱宽广的视野”,探寻“值得终生奉献的事业”。

  1942年,李约瑟以英国驻华大使馆科学参赞的身份前往中国。当时,中国大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抗战后方从事科研和教学。李约瑟从印度加尔各答出发,沿驼峰航线飞抵昆明。在给好友的信件中,他感慨:“来华36个小时,真奇怪,一切都是那么熟悉。”

  在云南停留期间,李约瑟看到了简陋的实验室、被炸毁的研究所、建在古庙里的课堂。科研人员在恶劣环境下仍然团结奋斗的精神面貌,令人印象深刻。他称西南联合大学为“自由中国最大的教育中心”,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仍然能够继续开展教学和研究;梅贻琦和蒋梦麟都有杰出的人品,是“中国学者的理想化身”。

  1943年3月,李约瑟到达重庆,着手探讨中西科学合作事宜。他马不停蹄地访问了歌乐山、北碚和沙坪坝三处科教机构聚集之地。在这里,中央研究院代表中国学术界对李约瑟的到来表示正式欢迎。然而,他对相关官方应酬活动并不感兴趣,并在日记中直言“与国防部长何应钦的会面使人筋疲力尽”。

  在参观中央大学、中央地质调查所等机构后,李约瑟感慨:“在荒野中跋涉上千里,在没有电力、煤气和自来水系统的泥灰房子里做研究,几乎是一项超出我们理解能力的成就。”其中,中央地质调查所李善邦博士用一些金属边角废料制作的地震记录仪,在3年时间内记录到109次地震,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离开重庆后,李约瑟来到成都。成都是一座文化古城,但宽阔的街道、整齐的行道树、漂亮的商店以及河流上的石桥,“仿若巴黎”。李约瑟进一步提出,将超自然、实用、理性和浪漫因素结合起来,在这方面任何民族都不曾超过中国人。

  川西之行结束不到两个月,李约瑟又远赴西北考察。因途中卡车事故频发,行程屡经延误,导致此行耗时近5个月。李约瑟说:“战时中国交通缓慢,正好悠然欣赏一路的风景。”尤其是滞留敦煌期间,他得以近距离领会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伟大成就,为此而感到荣幸和欣慰。

  1944年4月,李约瑟开启了漫长而惊险的中国东南之旅。他到访了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和福建省研究院等10所大学、4所科研机构,既看到了战争、瘟疫造成的破坏,也感受到了浓厚的地方传统文化以及科学工作者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专门记录了岭南大学一位院长在校舍重建中,因操劳过度而不幸以身殉职一事。

  1945年8月,李约瑟开始了战时来华的最后一次长途旅行——北方之旅,先到绵阳,后折向东北,走川陕公路到宝鸡、西安,再向西抵达天水。

  1946年3月,李约瑟来到上海,参观中央研究院等机构。雷士德医学研究所作为仅次于北京协和医院的生物化学研究中心,当时已奄奄一息,李约瑟认为,“当务之急是不能让这个研究所倒下”。食品药物实验室被国民党接管后,从以前的6名化学家、1名秘书增至当时的9名化学家、5名秘书,秘书类人员安插过多,被李约瑟描述为“官僚主义日益浓厚”。

  之后,李约瑟乘飞机来到“富有传奇意味”的故都北平。在那里,他拜访了张子高、曾昭抡、李乔苹等科学家和科学史研究者,参观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并进一步为中国科技史研究搜寻资料。

  在华期间,李约瑟开展了超过200次的《科学在大战中的作用》《中国科技发展史》等演讲、讲座,并赠送了6775册图书。在他的帮助下,张宗燧、殷宏章等中国学者还得以前往英国进修、工作。

  根据在中国的考察,李约瑟编写了一本图文并茂的《中国之科学》。他说:“当战争硝烟散尽,中国的科学势必崛起,成为一股对全球都极具影响力的强大力量……尽管面临着诸多挑战,在饱经战祸的中国大地上,这股科学力量亦能展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李约瑟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系列文章,详细阐述其在中国各地考察期间看到的科学技术情况。同时,将中华自然科学社的《科学通讯》、中央研究院的集刊引进西方,展示了战时中国在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领域的新进展。

  1948年,李约瑟在致剑桥大学出版社的信函中就其《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写作规划作出说明,感慨自己“无比的幸运”。信中写道:“我因职责所在,有幸在战时中国后方辽阔的地域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我抓住一切机遇就中国科学与文明的主题向中国学者求教并详尽记录。我还幸运地搜集到了一批杰出的中文文献,并安全地将它们带回剑桥,现正成为我研究的重要资源。我深感责无旁贷,因为这是天时、地利以及人和共同赋予我的使命。”

  亲眼看见中国知识精英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使得李约瑟深刻认识到:中国文明不仅历史悠久,还蕴藏着深厚且不可动摇的精神实质与力量。由此,他得以确认,“非西方文化同样有能力对人们探寻真理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修正”。深入研究非西方文化,将有助于构建一种多元的科学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充分承认自然与现实的复杂性,还广泛接纳来自不同社会阶层、性别、民族及文化背景下的见解。

  总之,李约瑟既是传统科学的发掘者、阐释者,又是未来科学的构想家、规划者。其核心理念始终如一:搭建东方与西方、中国与欧洲交流互鉴的桥梁。


阅读原文


作者丨杨连星 董安平(作者分别为必威Betway东盟体育教授、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基地青年菁英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来源丨上观新闻

编辑丨肖启玉

编审丨吴文钰



联系我们
普陀校区:中山北路3663号
闵行校区:东川路500号
邮编:200062/200241
电话:(021)62232025/54344958
Email:jgxy@sem.ecnu.edu.cn
院长邮箱:dsyin@finance.ecnu.edu.cn
学院网站
学院微博
学院公众号
学院视频号

Betway·必威(东盟体育)官方网站-Unique Platform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信息化办公室©copyright 2013.All rights reserved